【二二八.客家】秉持馬偕精神 張七郎手寫匾額鳳林教會展出

張七郎手寫「仁壽醫院」匾額,於2017年由劉邦生醫生兒子劉青松轉交予張玉蟬,歷經超過半世紀,匾額終於回到張家手中。圖/范修語攝

【編按】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在二二八「被消失」的台籍菁英中有許多客家人,他們被國軍殘暴槍決,在後續的清鄉、白色恐怖統治下,客家菁英接連入獄、被槍殺,讓他們的遺孀及家族留下了無法抹滅的傷痛,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推出「二二八.客家」系列報導,告訴您客家菁英殉難的故事。

【李台源、范修語/花蓮報導】仁醫張七郎因二二八事件遭遇,故事被後人所熟知,但不為人知的是,張七郎於百年前來到花蓮鳳林行醫,並於鳳林教會創建初期擔任長老,受馬偕影響甚深。張七郎家族與馬偕一家熟識,張七郎父親張仁壽甚至是全台第一位受洗成為基督徒的客家人。鳳林教會牧師禾撒說,張七郎有著馬偕精神,當時鳳林缺乏西醫,他就來到了最需要他的地方。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鳳林教會牧師禾撒(呂羅家琴)指出,張七郎的父親張仁壽在在新竹湖口的時候,遇到馬偕於新竹傳教,對馬偕來說,在地的漢醫非常特別,因此與張仁壽相互切磋醫療技術,雙方成為好朋友,張仁壽因此成為台灣第一個基督信仰的客家人。而後,張七郎也與馬偕之子偕叡廉成為莫逆之交。

張七郎會來到花蓮鳳林開設醫院,禾撒牧師說,相信與張七郎家族的基督信仰有相當的關係。對於父親的好朋友馬偕來說,只要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到哪裡,這樣的觀念也同樣形塑在張七郎心中。當時鳳林缺乏西醫,他就來到了最需要他的地方。

193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來台設教60週年,來自加拿大的Tomas Brown牧師(前排中)偕同馬偕之子偕叡廉(前排左二)來訪鳳林教會,並與張七郎(後排左五)一同在教會門口合照,留下珍貴影像。圖/翻攝舊照片

 

張七郎自1921年舉家搬到花蓮鳳林,並以父親張仁壽之名開立「仁壽醫院」,至今屆滿100年;今年同時也是馬偕來臺150年,鳳林教會設教106年。鳳林教會因此在張七郎遺族協助下,規劃三面主題牆與文物,舉辦「張七郎先生生命故事展」,展出張七郎來到鳳林的客家遷移史,和教會偏鄉醫療故事,加深地方連結。

舉家東遷鳳林滿百年 醫院舊址已成便利商店

張七郎父子遭槍決後,仁壽醫院無人承接,張七郎遺孀詹金枝之姪詹德明,曾於1955年前後短暫接手,而後詹德明轉到宜蘭羅東博愛醫院,仁壽醫院於1958年由鳳林衛生所主任退休的劉邦生接手經營,劉邦生並獲得詹金枝同意,繼續使用「仁壽醫院」匾額招牌行醫,直到1979年劉邦生過世。劉邦生的兒子劉青松於2017年將匾額歸還張家,成為一段佳話。

當年張七郎親筆寫下的「仁壽醫院」匾額,如今也在教會展出。不過,鳳林街上的仁壽醫院舊木造建築已被張家出售,拆除並改建,現在成為便利商店所在。

鳳林教會表示,「張七郎先生生命故事展」展期預計到今年3月,歡迎各界預約導覽,一探東台灣人文、醫療與發展史。

禾撒牧師說,對於父親的好朋友馬偕來說,只要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到哪裡,這樣的觀念也同樣形塑在張七郎心中。圖/范修語攝
仁壽醫院舊址,舊木造建築已拆除重建成為便利商店。圖/范修語攝
當年張七郎親筆寫下的「仁壽醫院」匾額,如今在鳳林教會展出。圖/范修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