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范修語/桃園報導】「賢妹啊!莫講𠊎毋肯轉,那火燒到哪庄,銅鑼灣就適哪庄。」金曲歌王黃連煜作曲、演唱,客委會主委楊長鎮作詞的〈轉去銅鑼灣〉,背景便是1895年乙未保台戰爭中,台灣人不分族群、不分男女,挺身而出捍衛家鄉的一場血淚故事,而127年後的今天,桃園市「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以1萬4000朵紅玫瑰向當年犧牲的英靈致敬,共同感念先民們團結保衛台灣的義勇精神。
今天不僅僅是金曲獎頒獎典禮,同時也是乙未戰爭日本佔領安平鎮(桃園平鎮)的127週年。客委會選在今天舉辦紀念儀式,向先民烈士英靈致敬。而這首收錄在本屆金曲獎入圍7項,摘金氣勢十足的黃連煜專輯《滅人山》的〈轉去銅鑼灣〉,寫的便是銅鑼客家義軍首領吳湯興與妻子黃賢妹的故事。
但何謂滅人山?滅人山一詞出自描述客家先民渡海來台艱苦命運的〈渡台悲歌〉內文,「就是窖場也敢去,台灣所在滅人山」,滅人山就是台灣。黃連煜日前曾於臉書寫道,客家先民們自原鄉來到台灣,歷經幾代千辛萬苦於是有了「日久他鄉即故鄉」的體認,在1895年的這場戰爭中,離鄉背井的那種勇氣,遂轉化成保護這個先祖寧可打斷腿也不讓來的「滅人山」——台灣。
回顧乙未戰爭,日軍自1895年5月29日登陸澳底,逐步朝台北城推進,在日軍進入台北城的前一天,吳湯興召集竹苗義軍,於銅鑼天后宮前一同誓師抗日。但從史料中可以發現,其實銅鑼灣等庄早在1892年便在吳湯興、賴廷彰等地方仕紳,以及聯甲局董劉敬倫等人帶領下,立契約共同維持地方治安,也為3年後爆發的乙未戰爭打下團結禦敵的基礎。
面對日軍南下,各地義軍紛紛利用山陵地形與竹林作為掩護阻擋日軍,不過,隨著日軍推進,義軍被迫轉進中部,最終吳湯興與徐驤等人率領的義軍在8月21日至10月4日期間,於大肚溪畔可居高臨下的八卦山與日軍爆發激戰。
八卦山之役日軍趁夜渡過大肚溪,並從後山小路攻上八卦山,八卦山砲台無法發揮防禦作用,反而成為日軍陣地。守軍試圖徹入彰化城,但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傷亡慘重,最終吳湯興戰死於八卦山台地,黑旗軍首領吳彭年也在試圖回救八卦山時中彈身亡。當吳湯興戰死八卦山消息回傳,其妻黃賢妹聞訊後投水自盡,雖被旁人救回,但仍絕食而死。
黃連煜於臉書導聆〈轉去銅鑼灣〉時寫道,詞的內容是作詞人楊長鎮的浪漫想像,想像當時若真的有這樣一封戰時家書,能否賦予賢妹活下去的勇氣,進而給她另一個不一樣的平行人生?
儘管〈轉去銅鑼灣〉寫的是吳湯興的悲壯故事,但同樣也是全台義軍抗日行動的縮影。黃連煜寫道,歌詞自楊梅壢寫起,吳湯興率領義軍沿桃竹苗紅土地帶轉戰竹塹城頭、打哪叭溪口(今苗栗西湖溪),最終遠離熟悉的家鄉來到八卦山頂。在這時,吳湯興明白離家已遠、勝利無望,自知將成為戰死異鄉的孤魂,也擔心愛妻黃賢妹隨自己而去,因此信尾細細叮嚀賢妹毋忘日常莊稼農務,希望透過季節農忙散發出的熟悉味道,引領自己的魂魄尋到回家的路。
同時,乙未戰爭也是高屏地區客家人最後一次集會推舉六堆大統領保鄉衛土的一場戰爭。無論是現今佳冬鄉佳冬村的六根庄步月樓,或是高屏溪左岸的長治鄉長治村,面對日軍優勢武力,義軍仍是奮力抵抗到最後一刻。在長治村,日軍以砲擊、火燒四周聚落,導致全村最終付之一炬,該地因而被稱之為「火燒庄」,這場大火也摧毀了六堆客家義軍抗日的最終力量,也成為義軍抗日的最後一場會戰。
這篇文章 乙未保臺127週年/黃連煜〈轉去銅鑼灣〉中的客家義軍血淚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