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台灣縱貫鐵路新山線截彎取直,取代舊山線已24年,停駛的舊山線未變蕭條,反善用鐵道文化財,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現沿線民宿、餐飲業者林立,三義2016年加入國際慢城後,積極推動鐵道自行車(Railbike),亦活化有成。
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1909年曾搭火車經三義到豐原,因接連過隧過,出現間歇性一明一暗,好像通過日本東海道線的箱根段一般。我童年跟母親回彰化田中娘家亦有同感,過隧道要立即關窗,以免臉被蒸汽火車黑煙噴黑;過了隧道馬上打開車窗,引進新鮮空氣,心情也豁然開朗。
1978年回鄉當記者,發現老一輩舊山線居民,都有走鐵軌、鐵橋、過隧道,閃避火車的危險經驗。舊山線是西部鐵路最高點,早年蒸汽火車爬坡吃力,還曾要兩輛「火車嫲」一拉一推。1980年蔣經國總統到勝興車站,與採訪媒體留下珍貴合照。
「青松自在」老板劉學鑫家在龍騰斷橋上坡路段,年少到大甲念書,若坐到勝興站,得回頭走4公里鐵軌、隧道,還好司機貼心會放慢速度,讓學子或至泰安採買、礱穀的居民「跳火車」;為防「跳火車」裙子掀起,米包散落滿地,女生不敢穿裙子,米穀也要綁鬆。
家住鯉魚潭村的巴宰族長老潘大州,1951年念后里初農,與家僅9公里遠,卻得租屋,他週一清晨5時40分得攜帶「油管火」從家裡出發,走過內社川橋,在7號隧道(長1261公尺)北端隧道口,等5時57分北上火車通過,馬上點燃「油管火」,快速過隧道,再把「油管火」熄滅藏在草叢,備週六回家再用;過了7號隧道、大安溪橋到泰安站,再搭車到后里,走路到校。他週六回家,點「油管火」過隧道,閃火車亦然。
舊山線是縱貫鐵路最艱巨的一段,路程只佔全線1/17,卻耗總工程費的1/6,隧道口留有台灣第四、五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題字,以後藤新平所題最多,他在2號隧道北口題「開天」,頗有開天闢地氣勢。
舊山線於1908年通車,但泰安、十六份(勝興)直到1912年、1930年始辦理客貨業務,分營運了86、68年;1935年中部大地震震央在關刀山,舊山線也停駛3年。1998年被新山線取代,縮短了3.77公里,廢了勝興站,泰安站也西移,致三義﹣勝興﹣舊泰安站間共13.6公里也功成身退。
跨三義雙潭、勝興、龍騰、鯉魚潭及后里泰安等幾個聚落的舊山線,除世居的巴宰族,還有客家與少數閩南人,他們與舊山線唇齒相依,也拉進了原漢感情。地方本期望舊山線能行駛觀光列車,但前後復駛過6次,卻因成本過高,虧損嚴重,不得不放棄。
舊山線沒有因火車停駛而蕭條,24年來結合鐵道文化、地方休閒農業、社區老街再造,餐飲改良,沿線民宿、餐飲業反如雨後春筍;2016年三義列入國際慢城後,改推動鐵道自行車(Railbike),3年多來已見成果。
事實上,舊山線跨哆囉嘓溪(景山溪)、大安溪,近關刀山、鯉魚潭水庫、火炎山、木雕博物館、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沿線自然生態豐沛,有山巒疊翠、湖光山色之勝,山產、水果豐富,再結合鐵道文化景點,純樸的原客風情,都有利於推動慢遊、慢活,充滿願景。
這篇文章 何來美專欄/活化舊山線 樂享慢城風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