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媒體突圍/內容才是重中之重 語言與文字不必同步

【蔡依璇、李台源、范修語/台北報導】伴隨網路科技襲捲而來的數位狂潮,對族群媒體而言,究竟是助力?還是毀滅力?母語是傳播媒介?還是使人卻步的圍籬?從新聞界轉戰AI領域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執行長黃兆徽指出,台灣研發出屬於自己的AI語言模型指日可待,但也代表培養大眾媒體素養、族群文化的敏感度非常重要;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也說,「AI可以幫上一些忙,只要我們很小心。」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昨(15)日以「數位競爭下,族群媒體如何突圍」為主題,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2024年度諮詢座談會。邀請到學術界、媒體界等領域專家學者,分享經驗、碰撞思維火花。活動邀請黃兆徽、項潔對談,探討傳媒運用AI人工智慧的前景和隱憂;故事與內容對族群認同和母語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特定族群走進台灣多數認同、再到放眼世界的格局。

客傳會成立至今邁入第五年,獲得金鐘獎、金鼎獎和國內外影展肯定。在數位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族群媒體面臨時代交替的陣痛與挑戰,但也充滿前所未有的機遇。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說:「今天是一個很奇妙的座談,不只涉及客家,而是面對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和語言的課題,要談的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他期盼大家「享受不同意見的火花。」

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強調客家是台灣人的客家、世界的客家。范修語攝

傳媒善用AI說故事 打破扁平刻板印象

「怎麼利用最新的AI科技保存文化?」黃兆徽說,同時身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基金會內容執行長的他,發現AI可以從很多面向協助媒體,「若利用AI還原作家鍾肇政的聲音和影像,來說出他自己寫的故事,會特別有味道。」

黃兆徽認為,要展現族群特色,「節慶」是很好的素材,每年台灣遍地盛開的桐花季、苗栗公館福菜文化節等,用歡樂的場合結合大自然節慶美景,甚至建置一個「專屬客家的GPT」,用客家餵養AI,它就能生產出源源不絕的相關內容,將山歌、小調等客家元素翻玩出新花樣。重要的是,「要讓所有人都可以自在與它問答,」比如用戶拍下一張照片,就可以透過專屬客家的GPT,深入瞭解其中的客家故事。

「所以講故事非常重要,」項潔說。「故事不是歷史,很殘酷地說,故事有時候就是用錯的。」他舉例,大部分人對於三國時期的印象,來自《三國演義》,而非《三國志》。《三國演義》創造的故事,直接影響了後人的視角。故事不完全是事實,也不見得是壞事。對於族群傳播而言,「要讓聽的人有印象、打動人心,才能形成認同。」像原住民的《賽德克巴萊》、客家的《茶金》,還有許多人不知道的苗栗出磺坑作為亞洲史上第一個油井,背後是客家脈絡;以及豐原開發史,也和客家息息相關,但這些故事卻鮮為人知。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基金會內容執行長黃兆徽進行對談。范修語攝

參與座談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呼應說,以近期客家紀錄片《客人主人》為例,當中含藏許多故事,如果可以從裡面挑選題材並將故事編列成聲音或短影片,與地方合作鑲嵌QR Code,讓大家可以到客庄旅遊時,結合影音實地掃描、閱覽,在放鬆的狀態下,可以淺移默化地吸收、瞭解客家。項潔說:「這當中,說不定就有台灣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需要去挖掘並包裝,讓它不只有客家人看,要能讓台灣更多非客家人覺得「客家對台灣很重要,進而變成所有台灣人的認同。」

項潔強調,少了故事,對非客家或不住在客庄地區的人來說,生活周遭感受不到客家,提及客家時,時常只有勤奮、節儉、擂茶、山歌或械鬥等扁平又片段的刻板印象。「到底客家是什麼?」客家的故事如何被說出來,直接攸關著族群認同怎麼從特定少數,擴散至台灣多數。

黃兆徽也特別提到族群偏見、刻板印象的嚴重性。他認為,現在許多年輕人自詡為喜劇演員,「把歧視性語言當成笑話、百無禁忌,卻讓人聽得如坐針氈」。他擔憂在這樣的笑笑鬧鬧中,刻板印象不斷被加深。培養大眾對族群文化的敏感度和媒體素養非常重要,「這不是笑笑而已,而是真的會對人造成傷害。」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基金會內容執行長黃兆徽。范修語攝
台大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暨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范修語攝

擁有AI國家主權資料庫 才能掌握觀點詮釋權

無論是要打破刻板印象或是將故事傳播出去,關鍵在於獲取資訊的途徑與內容,多位與談人都強調「AI主權的隱憂與挑戰」。

黃兆徽表示,AI將會顛覆未來的學習模式,「下一代不看書了,遇到事情直接問ChatGPT,」但危險的是,ChatGPT是由美國科技大公司訓練出的AI人工智慧,灌輸的是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例如,當生成醫生圖像時,會出現白人男性;生成清潔工時,則會出現其他種族的女性。

「AI的發展,將塑造出新的Super Power(超級大國),由兩大權力把持:一是Big Tech(科技巨擘),就是大型科技公司;二是Big government(大政府),在此指以中國和俄羅斯為首的極權力量。」而極權,往往是最無所不用其極投入洗腦工程,黃兆徽說。

項潔說,他其實對於AI主權、演算法等感到非常悲觀,因為這是世界性的問題,比如現在的X(原Twitter)被馬斯克一手掌握;而Open Ai作為另一個Big Tech,「我們甚至看不到他、不知道他。」

李惠仁強調:「國家主權資料庫,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做,我們將失去詮釋權。」他以臉書(Facebook)為例說,現在臉書影片約8到9成來自中國。據他瞭解,中國禁用臉書,「但他們在新加坡成立海外公司,把製作的影片置入臉書,」把日本排放輻射水的畫面,移花接木到不同的時代,諸如此類的短影片大舉輸出到華文世界,在社群媒體被演算、推播,令人堪憂。

身處其中的現代人可以做些什麼?李惠仁說,他會將自己製作的影片等內容,無償放到網路上,讓大家取用,更希望在教育前線的學校能善加運用。黃兆徽則幽默說,「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順應短影音的趨勢,產製優質的內容,是大家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同參與座談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提到說故事的重要性。范修語攝

AI就是好學生 餵養內容是關鍵

雖然AI主權時代存在隱憂,值得大家關注,但黃兆徽樂觀說:「其實AI也沒有那麼神通廣大,它就是一個非常棒的學生。餵養它什麼資料,就會吐出什麼,而且都會記得。」他認為,以台灣的條件,無論是從大科技公司模型做微調,或研發屬於自己的語言模型,都指日可待。

項潔則說:「AI可以幫上一些忙,只要我們很小心。」AI在族群傳播的應用中,除了當前已趨於成熟的語言、文字相互轉換,未來更多的運用於影、視、音產出。多位與談人都強調內容的重要性,「內容才是我們的聖經」、「有內容我們才存在」、「AI也好、數位也好,把內容做好,我們才有話語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維安說,以「演算法的偏見」為例,族群媒體面臨的不僅是小眾的問題,而是受到語言、互動人數、商業和政治的限制,淹沒在演算法的洪流中。在AI的推波助瀾之下,族群媒體將越來越式微。比如當他向Chat GPT輸入客家相關問題,會得出「牽涉到族群敏感議題」的結果,顯然在當今媒體環境中,族群已經被貼上敏感的標籤。

張維安認為演算法是一個「被管制的黑盒子」,想要打破結構,就要直接Touch(觸及)演算法的口味,甚至直接建議編寫演算法的人,要求「為小眾開一個管道、加重計算族群文化的能見度,」作為根本解方。但他也警示,媒體追求能見度的同時,不應脫離真實生活而背離社會實際需求。他舉例,可以運用人工智慧的累積,打造出符合中小學老師教學需求的客語教材資料庫,這也是族群媒體可以做的事情。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維安。范修語攝
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馮祥勇。范修語攝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馮祥勇,以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台灣台語更名爭議為例,勉勵大家放大格局,不要侷限在台灣台語、台灣客語的眼界,「我們是全球客家、是世界客家,」可以走入馬來西亞、印尼等世界各地的客庄;更可以用英語跟全球播報客家美食,這樣才能把客家傳播出去。

語言與文字不必要同步 戲劇、故事更易推廣語言

資深媒體人莊豐嘉則引用知名傳播學者麥克魯漢的冷媒介、熱媒介,他認為故事、戲劇是熱媒介,文字、新聞是冷媒介,要傳承客語,他主張應該要用戲劇、故事來著力。許多台灣年輕人因為喜歡日劇、韓劇,而學習韓語、日語,他就任華視總經理的《俗女養成記》連續劇出口到韓國,韓語字幕的台語劇,讓他受震撼,〈阿娘哈細腰〉轉譯自韓語而大受歡迎,《茶金》雖然講客與但搭配華文字幕,也因此接觸到更多的觀眾。這讓大家可以深思語言應該是溝通的工具或者是圍籬,即便是電玩裡夾雜一句客家話,都可能可以達到傳播客語的目的與效應。

陳邦畛聞言回應,這就是他常講客家不是客家人的客家,是台灣人的客家,是世界的客家。這也是客傳會這兩三年積極投入影音、電影的製作,甚至將修復版的《原鄉人》《小城故事》等經典的客家電影,重新配上全客語的原因。客傳會將會持續不斷地朝這方面努力。

資深媒體人莊豐嘉,表示語言不該成為藩籬,而是溝通的工具。范修語攝
新客家廣播總裁羅能平,提到早年花了非常多前扶植電台,非常幸運能擁有資源並把資源投入客家。范修語攝
高雄右堆愛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宋廷棟,提到南部客家的困境。范修語攝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馬耀・谷木,分享原住民的族語更為分眾,更瀕臨消失。范修語攝
客傳會會董事長陳邦畛、總經理莊勝鴻,感謝各位貴賓參與諮詢會議。范修語攝

族群媒體突圍/結合海內外客家成大眾 建立完整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