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藝晅、宋佩遙/台北報導】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今天(4日)開幕首日,客家主題館下午在大會主題廣場舉辦講座,邀請4位不同領域的傑出創作者,談論客家文化在文學、音樂、影視的交會中,如何萌芽、開啟新篇章。拍過7部客家戲劇的製作人陳南宏說:「如果這語言觸動了你,就不要想太多,勇敢寫出來,讀者(觀眾)其實都在等你出現。」
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4日至9日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行,客家主題館以「(亻厓)‧讀客-有書在該位个時節」為主題,不只陳列多部客家書籍,還辦理各項活動與座談。今天的座談活動是主題廣場的講座「客家文化的跨域創作與國際發展」,邀請四位講者與談。
四名與談人分別是:以《別送》獲金鼎獎年度大獎的作家鍾文音;專注女性書寫與族群記憶、以《來去花蓮港》獲吳濁流文學獎作家方梓;為客家大劇《茶金》創作主題曲的柯智豪;製作《台北歌手》、《女孩上場》等多部客家戲劇的製作人陳南宏,分享他們接觸客家、了解客家,進而與客家相融的故事與契機。
陳南宏:當語言觸動你 就提筆吧
陳南宏說他到19歲才懂「說著講客家話的人,原來就是客家人。」笑喊與客家的緣分是「雖遲但到,」後續的創作,更是佔據重要一角。他認為客家、客語有些獨特的性質,像客家人外在與內心的「移動」;相較於福佬語,客語帶有更強「抵抗」;可能說得一口好閩南語,卻是客家人的「隱性」,這些曖昧、夾雜的特質,在戲劇創作中極具魅力。
陳南宏說:「如果這個語言觸動了你,就不要想太多,勇敢寫出來,其實讀者(觀眾)都在等你出現。」
鍾文音:「原鄉」是深藏於內心的召喚
鍾文音分享她對客家文學的觸動,來自於2015年參與鍾理和百歲紀念活動。鍾理和著作《原鄉人》帶給她許多啟發,「原鄉並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深藏於內心的文化召喚。」對於母語的深耕與推廣,鍾文音認為「認同感」至關重要。
鍾文音向現場參與活動書友拋出疑問「我們每天搭車時都會聽到客語,明明生活在此,離它如此接近,大家卻對客家文學、音樂、戲劇興趣缺缺。」曾有朋友回應道「因為我聽不懂呀!」她回:「韓文應該更聽不懂,為何卻願意看下去?」
方梓:文字是更深層的文化載體
方梓分享她個人寫作是如何在文學中建構女性與客家身份。著作以母親為主角,「日治時期,她從苗栗移居花蓮,遷徙過程中,交織著客語、原住民語與日語。」她表示,自己到40歲才真正開始書寫客語,起步更加困難,但依舊交出成品,甚至獲得外界好評。
方梓說:「飲食與語言是文化的入門,而文字則是更深層的載體。」結尾之餘,她呼籲更多人投入客語文學創作,將這份文化記憶傳承下去。
柯智豪:語言與音樂相似 用來描述外在世界
來自大稻埕閩南人的柯智豪分享,當時交工樂隊貝斯手陳冠宇因為缺人,找他來彈電吉他,就此開啟他與客家的緣分,隨後將近10年的巡演,他走入客庄在地、踏遍伯公廟,漸漸地體悟到語言之美。
他認為,語言與音樂相似,都是用來描述外在世界的媒介。「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美,像是客語的黃昏『臨暗』,在閩南語裡找不到如此美的詞彙,反之亦然。」
講座主持人陳明珠強調,客家文化在不同領域間相互激盪,更能展現出多元面貌。「不管你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還是十六分之一,只要你有那個『一』,你就是客家人,你就能講客。」透過文學、音樂與戲劇等力量,能使客家文化與更多民眾產生共鳴。
在開放問答環節,一名民眾分享道,自己雖非客家人,但仍能從柯智豪的音樂與生祥樂隊的創作,感受到語言的美感,即使聽不懂歌詞,也能理解其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