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臺北文化獎 客傳會董事黃心健獲獎 捐贈50萬元獎金 盼發展VR「客家元宇宙」

第25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於今(26)日下午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盛大舉辦,臺北市長柯文哲頒獎予四位得主,分別是文學構築臺北人文薈萃文化記憶的文壇巨擘白先勇、引領世界看見臺北新媒體藝術實力的藝術家黃心健、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臺並提攜無數後輩的蕭麗虹,以及為臺北開啟接軌國際之路的英語教育先驅彭蒙惠。典禮上,這次得獎者之一,同時也是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的黃心健,公開宣布將這筆獎金贈予客傳會,期望加速客傳會發展客家VR新媒體技術,讓客家邁向全新領域「客家元宇宙」!

頒獎典禮中,本屆評審代表簡秀枝首先悼念得主之一的蕭麗虹老師,不捨蕭老師於今年與世長辭,文化藝術界痛失瑰寶,但香港的女兒、臺灣媳婦蕭老師秉持「用買菜的錢,收藏藝術品,幫助藝術家」的精神,卻永遠傳承給無數後輩,也帶領了臺灣、臺北的藝術文化走向了國際,接下來,簡秀枝也介紹得獎者黃心健,55歲的黃老師是年輕優秀的客家子弟,擅長透過VR虛擬實境技術,不斷與時代俱進的展演創作作品及內涵,成功讓國際看見臺灣多元文化,更將臺灣藝術文化和國際接軌,因此從多位競爭激烈的藝術家中脫穎獲獎。

黃心健表示,自己4歲時右眼眼角膜受損,直至14歲右眼獲得斯里蘭卡捐贈的眼角膜,雙眼才恢復視力,因此期望透過VR作品,讓體驗者戴上裝置,就能從第三者的視野看全新的世界,而近年拿下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沙中房間》、最新力作《輪迴》等VR作品,就是希望大家能從第三者角度,看見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此外,這次獲頒臺北文化獎後,獎金將全部贈予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除了拋磚引玉,邀請更多人一起支持客家之外,也希望透過客傳會,能夠加速客家VR新媒體技術,帶領客家邁向全新的藝術文化展演領域,讓這個世界擁有獨特的「客家元宇宙」。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表示,黃心健老師是國際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也是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的董事,近年積極協助客傳會發展VR技術,今年更運用VR技術,將六堆攝影家劉安明的攝影作品、美濃畫家曾文忠的油畫作品,轉製成VR互動體驗影片,帶領客家文化邁向全新的展演領域,這次客傳會非常榮幸,獲得黃老師的獎金捐贈,客傳會將妥善運用這筆獎金,吸引、培育更多客家後生投身新媒體領域,讓客家透過新媒體技術,更加發光發熱!

第25屆臺北文化獎得主與臺北市長柯文哲合影。

 

臺北文化獎得主黃心健(左)與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右)合影。

 

第25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共4位,圖為其中兩位黃心健、白先勇。

 

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右站立者)恭喜客傳會董事黃心健(右一)獲得第25屆臺北文化獎。

 

 

臺北文化獎得主,獲獎原因

白先勇

多元觀照 構築臺北人文薈萃的文化記憶

1937年出生於廣西的白先勇,為知名將軍白崇禧之子。童年飽經波折、時局動盪,輾轉遷居廣西、重慶、上海、香港等地,之後於1952年定居臺北。成長歷經多種不同文化、社會與族群融合環境,作品細膩悲憫刻畫外省族群的鄉愁、多元族群的邊緣與海外華人的徬徨等處境,近年亦著力於影視作品改編與推廣,並致力於推廣崑曲傳統表演藝術,企圖形塑全球華語使用者的共同文化歷史記憶。

1960年就讀臺大外文系時,白先勇與歐陽子、陳若曦等同學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是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重要推手。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以及長篇小說《孽子》皆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擅長描寫歷史脈絡中因族群認同帶來的社會寫實情況,《臺北人》即細膩刻劃了國民政府遷臺時期遠離故土人們的生活情形,後被翻譯為英文版並成為華人文學經典;《孽子》描繪在當時社會不被接納的多元族群戀愛故事,成為臺灣多元族群文學重要作品,並改編為電視劇及舞臺劇。

白先勇對臺灣文學、傳統藝術美學推廣超過1甲子,耕耘有目共睹,並獲國藝會第7屆國家文藝獎及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肯定。2021年,恰逢其代表作《臺北人》出版50週年,印證了這位文壇巨擘筆下融滙東西、人文薈萃的臺北特色。


黃心健

融合文化與科技 引領世界看見臺北新媒體藝術實力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1966年出生於臺北市,原於美國擔任矽谷研究員、電玩公司Sega與Sony娛樂藝術總監。在美國期間,黃心健開始反省與思考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毅然決定離開電玩工業回到臺灣從事藝術創作,並致力推廣跨域整合的STEAM(全世界電腦遊戲最大數位發行平臺)教育,也開啟黃心健新媒體藝術創作之路。

黃心健擅長重新詮釋藝術作品,如用VR呈現臺北第一代膠彩畫家郭雪湖繪製的臺北舊城區鮮活的廟口街景,打造VR作品《望鄉三態》,或用互動科技呈現曾是全世界第1高樓的臺北地標臺北101(Taipei 101)的臺北城市意象等。黃心健並將科技作為工具,探索以科技藝術提升人類生活的可能性,其主導2010年臺北花博夢想館「共生的旅程」互動裝置,優異表現亦獲總統府表揚「臺灣之光」系列人物。近年,黃心健專注於VR、互動、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動力機械等的大型新媒體製作,尤以革命性的VR作品備受國際矚目,獲得各大國內外獎項肯定。與美國前衛音樂教母 Laurie Anderson 合作的VR長片作品《沙中房間》一舉拿下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失身記》則獲2020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榮譽獎」及法國巴黎新影像藝術節最高榮譽「金頭顯獎」,2021年新作《輪迴》獲美國德州西南偏南影展(SXSW Film)評審團首獎及法國坎城電影市場展XR單元最佳VR敘事大獎,國際表現亮眼。

2020年,黃心健獲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邀請擔任策展人,他號召不同世代電子藝術家,以「臺北花園」〈Taipei Garden : Kaleidoscope of Taiwan〉為策展主軸,透過科技的多元應用將VR技術成果推向世界,讓世界看見臺北的新媒體藝術實力。黃心健提升臺北國際能見度與光榮感,有目共睹。

 

蕭麗虹

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臺 無私提攜後輩

1946年出生於香港的陶藝家蕭麗虹曾赴美攻讀經濟學、西洋美術史及性別議題,1976年後移居臺灣,並開啟藝術收藏生涯。40餘年來蕭麗虹以收藏藝術家作品支持不同時期臺灣藝術家,2021年11月,雖然蕭麗虹已離開人世,但在藝術界的見證下,完成蕭麗虹遺願,捐出其收藏之26位藝術家的43幅作品予臺北市立美術館,豐富了美術館典藏,也將使更多臺北市民得以一睹更多收藏品風采。

蕭麗虹於1995年創立國內第一座非營利國際藝術村「竹圍工作室」,是臺灣成立藝術村的先驅,於國內外擁有高知名度,以民間自營方式提供藝術家展演、工作的空間。「竹圍工作室」不僅是各世代藝術家發展前衛作品的孵化場域,更與諸多國際藝術平臺密切交流,將臺灣藝術家推向國際,在當時藝術家並不被視作正式職業的困境下,「竹圍工作室」成為藝術家強而有力的後盾,成立25年來,曾進駐「竹圍工作室」或透過該平臺出國的藝術家多達400餘位。

蕭麗虹亦長年關注環境永續、藝術發展與社會參與,積極推動公共藝術及藝術行動理念,其中與吳瑪悧所共同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即獲第11屆臺新藝術獎殊榮。為改善藝術界整體性別差異環境,2000 年時,蕭麗虹與賴純純等多位女性藝術家共同成立「臺灣女性藝術協會」,成為臺灣第一個以關注女性藝術家、推動及協助女性在藝術產業中發展之組織。

2021年,成立滿25年的竹圍工作室將宣告關閉,而蕭麗虹在地行動、國際連結的努力,以及開拓市民文化視野的熱情將永留在我們心中。


彭蒙惠

英語教育先驅 為臺北開啟接軌國際之路

今年特別獎頒給從事英語教學與福音傳播逾70年的美裔教育家彭蒙惠。出生於1926年美國西雅圖的彭蒙惠今年恰滿95歲,1951年為傳福音輾轉來臺,1962年創立《空中英語教室》,成為華人世界英語教育的必讀教材,媒體更稱之為臺灣的「英語教母」。

彭蒙惠初抵臺灣時,有感當時臺灣剛開啟國際連結,卻缺乏英語相應語言能力,決心開始推廣英語教育,協助臺灣社會與國際接軌。彭蒙惠曾言「要把臺灣推銷出去,必須靠溝通,流暢的英語是溝通必備的工具」,因此創辦了《空中英語教室》雜誌,並同步推出英語教學廣播節目。多年來陸續衍生《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彭蒙惠英語》等不同英語程度雜誌,也配合科技設備,發展出相應的廣播、電視、網路及數位載具等多媒體工具,優良教學內容亦成為臺灣學校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教材。《空中英語教室》全球每月同步發行,於華人世界影響力甚大。

為傳播福音,彭蒙惠於1960年代成立「天韻合唱團」,是臺灣第一個全職專業的音樂事奉團隊,合唱團歷史悠久,許多參與教會的臺北市民都曾受過其優美樂音的洗禮,後來「天韻合唱團」至全球各地演唱,除傳揚福音更廣宣臺灣。數十年來英語教育推廣生活,已成為彭蒙惠人生一部分,也是臺北人共同的記憶。